當前,微流控芯片、軟機器人、組織工程、柔性電子和傳感-驅動-結構一體化智能結構等重要領域不斷向多材料、多維度和多尺度特征方向發展,以滿足不斷提高的生活和工業生產要求,如微量樣品3D微流控痕量分析芯片、兼具結構強度與微納結構的生物支架和傳感(壓力、溫度)、使能與承載結構一體式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蒙皮等。面向多維異質微納結構增材制造的巨大產業需求,傳統增材制造技術(SLA、SLS)大多數僅能實現單材料打印,尚不具備打印微納跨尺度結構的能力。發達國家已研發出微立體光刻、雙光子聚合3D、微激光燒結和噴墨打印等微納尺度增材制造技術,但普遍面臨適用材料少、制造成本高等難題。 2018年1月11日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指出,微納3D打印能制造復雜、精細的器件,這是3D打印技術優勢的最佳體現,或將顛覆精密器件制造業。今天,摩方材料等企業將這一技術帶到了新的高度,打印設備的精度能達微米、納米級別,并且有能力進行大產量制造。微納3D打印能實現的精密器件數不勝數,例如心血管支架、內窺鏡、特定的電子接插件等。目前,心血管支架復雜的內部結構需要用激光精加工完成。而3D打印使所需結構的成型更加容易,能實現更復雜的設計,并且和傳統加工方法比,成本大大降低。
近日,受我公司廣東銀納邀請,廈門大學專家團隊到公司參觀交流,就開發直流/交流直寫噴印、微擠壓噴印等微納增材制造技術,開展多維、多材料噴印微納增材制造新方法與工藝研究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。憑借專利和科研條件,廣東銀納將開發金屬及化合物的噴印粉末,粒徑包括微米級、亞微米級、納米級,并進行微納增材制造墨水體系的研究和開發;廈門大學師生團隊擁有電紡直寫領域專利二十余項,將開展粉末及墨水的性能評價及應用開發。據介紹,廣東銀納所制備的墨水的納米、微米粉末,表面潔凈度高,球形度優異,具備良好的分散性能及填充性能,能適應項目中對墨水材料的要求。銅的氧化物微粒已成功應用在某跨國企業的電子元器件生產。具備定制多種高純球形粉末材料的基礎,并開發了相關的粉末處理、改性等工藝,能制備適應開發中對墨水材料的要求。